施珍美术青瓷创作中的偶然之美
2023-02-14 11:04:39 来源:袁志坚 越窑青瓷施珍艺术馆
上林随想——红黄蓝组曲。16cm×16cm×35.2cm
陶瓷艺术是复杂的艺术,也是偶然的艺术。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经过烧制后,没有一件作品的肌理、光泽、色彩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每一件作品都是不可复制、不可思议的,乃天工与人力、天机与人意的妙合。有千变万化,才有无穷魅力。
施珍出生于越窑青瓷之乡余姚。她的三爷爷施于人是著名陶艺教育理论家、景德镇陶瓷学院创始人之一。施珍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设计专业接受了系统的本科学习,又作为交换生赴韩国首尔产业大学陶艺科进修了三年。作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施珍进行了一系列有意识的探索,其中她在美术青瓷方面的创作成绩引起了广泛关注。
从韩国学成归来的施珍把工作室设在了上林湖畔。上林湖犹如母亲的怀抱接纳了她,她对母亲瓷的情感是无拘无束的爱。2011年,施珍创作了《上林随想》,采用的是越窑青瓷的传统器型,呈现的是越窑青瓷的清雅釉色,而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施珍在应用越窑青瓷技艺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简约的青花设计和抽象流动的彩绘手法,可以算是施珍将自己在工艺和美术两个方面的积累进行了有意识的融合创作尝试。
传统的越窑青瓷,虽然在不同年代的胎坯、釉面和纹饰上呈现出不同特征,但总体上以素净、光洁、清丽、安静为主要风格,很少有点彩装饰。施珍将釉上加彩、绘画作为对青瓷艺术的全新创造,将现代美术与古典美学高度融合,赋予越窑青瓷以生动活泼的审美效果。挥洒色彩,绘画心象,如梦如幻,别具韵味。
飞扬的青春—秘色盘。42.3cm×42.3cm×7.9cm
施珍的美术青瓷创作,深受施于人的影响。施于人从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用点、线、面的构成法则和融化一切的形式美的规律,形成了独具个人风格的“锦施蓝”技艺。“锦施蓝”称得上是陶瓷艺术界的一朵奇葩。施珍比施于人走得更远一些,她既从中国传统艺术中萃取精华,又借鉴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和现代构成艺术原理,因此加彩、绘画等创作“工具”更多样,创作理念更新锐,创作效果也更多变。
从加彩、绘画的题材来看,施珍的美术青瓷作品主要有三类:一是取象于天地自然。《春天里》萌发天籁,雨滴、虫鸣、草长、花落,依稀可闻。笔洗组合《苍穹之镜》,如盛夏夜空,繁星点点,深不可测;二是取意于人文价值。细颈圆腹瓶《蝌蚪弦纹瓶》,波纹如弦,蝌蚪游动,分明是仓颉始制文字的神话再现。《彩云追鱼》瓶,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玄妙,又有“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禅意;三是取境于未知世界。《心之绽放》菱形钵,内壁的海水溢出口沿,足部的火焰腾腾而起,虚构了一个丰盈、反复的心境。《红黄蓝》套系,以抽象的狂草手法抒发了内心的变奏,完全超越了现实世界,带给人们无垠的想象。这些作品,仿佛唤醒了童真记忆,消融了自我经验,打破了主客界限,绽放出偶然之美与原创之光。
春山如妆福筒瓶。21.7cm×21.7cm×35.9cm
在创作手法上,施珍把点彩、泼彩结合起来,色彩在渲染、叠合、沉渍、渐变中互融互破,弥漫流动,层次丰富,光影效果出其不意。同时,她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融汇于釉面之上,借助对比、变异、调和,形成情感跃动与意念升华。施珍还借鉴了中国书法和写意画的诸多元素,尤其是线条语言突出了“写”的意味,曲直、长短、浓淡、急缓的变化,强化了作品浪漫而雅致的抒情性。不仅舞动画笔,她还运用刻刀,在器物上留下或繁或简、或深或浅、或刚或柔的线条,线条与色彩、画面的组合又生成了新的想象空间。施珍在不同的作品中,加入狂草书法、套色版画、印象派油画、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等各种艺术语言,运用点釉、刷釉、泼釉等不同手法,即兴而为,随心所欲,不求形似,从而进入一种无拘无束的创作状态。熊熊烈火是体现“天工”的“艺术家”,经过火的焙烧,高温颜色釉产生窑变的结果总是变幻莫测,每一件成功作品的呈现,都体现了器型之实与心象之虚的神奇结合,将艺匠的视觉表达幻化为不确定的诗意。
上林秋色。31cm×31cm×52.5cm
抽象艺术的奠基人瓦西里·康定斯基认为:“色彩是一种直接作用于灵魂的力量。色彩是琴键,眼睛是琴锤,而心灵则是钢琴的琴弦。画家则是弹琴的手指,引发心灵的震颤。”他的绘画作品,被称为“心灵的协奏曲”和“色彩的协奏曲”,抽象的色彩表达融合了他的理性感知和感性直觉,投射了他的生命感悟和精神追求。施珍从康定斯基那里体会到了关于色彩、音乐、抽象和表现的现代魅力,同时没有舍弃越窑形成的关于自然、纹饰、物象、再现的视觉传统。
彩云追鱼弦纹瓶。20.1cm×20.1cm×29.2cm
施珍在传统越窑青瓷单色釉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多彩的釉面语言和多元的视觉形式,观照我们所面对的多彩世界,表达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她成功塑造了“多彩幻境”系列。“多彩幻境”系列作品在评论家眼中具有“新奇美妙”的特色:“新”在其难度较大的多种工艺的复合;“奇”在其独一无二的窑变效果;“美”在其结晶釉面的异彩纷呈;“妙”在其自然呈现的变化万千。施珍认为,她是用陶瓷来表达属于新时代的审美思考,用釉绘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别样风景,因此收获了似真似幻、超出意料的偶然之美。
所谓偶然之美,从艺术家的主体实践层面而言,应该可以这样阐释:一是,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刻意而为则易失于匠气。苏东坡有云“无意于佳乃佳尔”,《淮南子》有云“不求美则美矣”。所以要有“游于艺”的精神,要勇于追求“无意”,这里的“无意”也就是“出其不意”,即抛弃“旧我”和“非我”,创造“新我”,流露“真我”。二是,世界上最神秘、最珍贵、最不可言说的东西就是爱。由于投入了对青瓷艺术的爱、对一方水土的爱和对生命的爱,施珍在美术青瓷的创作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追寻心灵的自由。
德国浪漫派哲学家施勒格尔说过,“所谓神秘,就是只有恋人在所爱的人身上才看得到的东西”。如果没有爱,天工与人力、天机与人意怎么会无缝契合呢?所谓偶然之美,就是爱的创造。
一审:陈青 二审:顾玮 三审:汤丹文 终审:王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