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匠”是怎样炼成的?——记九三学社社员施珍
2018-06-15 11:28:56 来源:九三学社宁波市委 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员会
4月28日,浙江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模先进表彰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遗”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施珍作为百名“浙江工匠”之一受到了表彰,她也是我省唯一获得此荣誉的九三学社社员。施珍2003年7月加入九三学社,现任社慈溪市基层委副主委兼第一支社主委,同时还是宁波市人大代表和慈溪市政协常委。
施珍长期从事越窑青瓷的创作和青瓷文化的传承工作,凭借数十年匠心探索,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重现越窑青瓷“千峰翠色”的独特魅力,代表作品屡获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特等奖、义乌“文博会”金奖、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浙江青瓷精品展金奖、中国工艺美术展铜奖等重量级大奖,多件作品被浙江省博物馆、台湾会馆等永久收藏。
施珍结缘于陶瓷艺术,是源于她三爷爷的熏陶和影响,其三爷爷施于人作为中国著名的现代陶艺教育理论家,是景德镇陶瓷学院创始人之一。施珍16岁便随三爷爷远赴景德镇求学,后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设计专业。1997年,作为我国第一个陶瓷美术领域交换生,施珍赴韩国首尔产业大学陶艺科进修。因此,在施珍身上有着“学院派”的扎实功底,而勤奋刻苦的她也有幸成为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青瓷协会会长徐朝兴唯一的女弟子。
一开始,施珍在上林湖畔租了一间简陋厂房,以上林湖的泥土为原料,以周边的石材、矿物作为釉料,烧窑、制窑,开始一次次的尝试。瓷器是火的艺术,1340摄氏度的高温下,烧制过程中任何一点细微的差别,都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即使收集了很多青瓷碎片,但因相关的文献资料很少,烧制的瓷器总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一度陷入了困境。最终,在无数次烧制失败后,施珍的第一件作品《上林随想》烧制成功。2009年,她创立了上越陶艺研究所,开始潜心研究探索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她带领的青瓷创作开发团队,除了有技艺纯熟的老员工,还特别招收了美术专业出身的大学生,2016年,研究所还被命名为劳模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工作室的示范引领、攻关创新、培育传承的作用。平日里,她也会接待中小学生,给他们讲解越窑青瓷的文化与传承,将青瓷文化的种子撒播在下一代的身上。
作品简介:该作品采用越窑青瓷的传统的代表器型,加以青花艺术,象征越窑遗址——上林湖的意境,仿佛置身其中,漫步随想。2011年被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
揉泥、拉坯、施釉、烧窑……在施珍看来,每一件青瓷作品都是时间给予的最好礼物,她用20多年的光阴雕刻出一件件极富生命力的青瓷艺术品。施珍总是带着素描本,随时记录瞬间涌现的意象,不把选定主题的视觉表达的可能性发掘到极致决不罢休。狂热的自我挖掘,也促使她自然地达到了媒介方面毫无挂碍的境界。尤其近年创作的青花意象画,符号和影像元素进入画面后,拼贴的歧义和肌理多样的杂糅,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原初意象的直接和纯粹性,这有利于强化她的特定视觉表达样式切入后现代视觉文化语境的能力,事实上,陶艺中的釉色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了。
在烧制技艺上,施珍有着自己的独特坚持,始终坚持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走作品器型的创新,走中西结合的创新,其作品精致又大气:《秋意浓》就像一份秋日的心情,自在独立,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敬畏,整件作品釉色通透,若盈盈的上林湖水,倒映着悠荡荡的秋日风光;《莲瓣碟》,是一朵盛开的莲花,是秋日对夏日的思念,通过艺术将时空打通,重现昔日美好与热烈,划刀走过的线条使莲瓣更加灵动美观;《上林随想》,采用越窑青瓷传统的代表器形,加以青花艺术,象征越窑遗址——上林湖的意境,令人浮想联翩……“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施珍作品就如明月般皎洁,薄冰般润泽。
作品简介:该作品采用唐代吉祥鸟纹样,取自于上林湖越窑后司岙遗址出土碎片,结合现代器型。圆盘中主造型吉祥鸟活泼可爱,生动灵巧,相互盘旋。工艺精细优美,富有越窑秘色瓷的韵味,达到了器型装饰的完美结合。圆盘中吉祥鸟顶着一颗灵芝,在云中自由翱翔,代表着吉祥、如意、长寿的寓意,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追求与渴望。2018年4月获第八届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施珍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匠人,拥有一颗执着博大的“匠心”,不仅要做出好瓷,更要把传统文化、传统工艺传承下去。她说:“弘扬青瓷文化,不仅要传承,更要有追求和向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匠心是一种信仰,一种手艺,一种事业,是我不断追求的执著。”就是这份责任感让她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地不断探索钻研,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创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