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绵绵,追忆我的施于人爷爷!
2018-04-04 15:36:17 来源:微信公众号 2018年4月4日
陶瓷,以泥作胎,自然为魂,
从泥土中来,又到泥土中去。
三爷爷施于人说,
人可以在器物中寻找自己,升华自己。
他的一生,便如他热爱的陶瓷事业一般,早已升华。
三爷爷一走22年,
关于他的很多事似乎只存在于与之相关的人的记忆中。
于我,有关三爷爷的记忆就像一笔财富,
无论何时记起,都能给予我新的力量。
前不久偶然整理仓库,翻出多年以前的作品。擦拭上面细细一层灰,记忆便若流水般倾泻而下。这些作品沿用的是三爷爷最负盛名的景施蓝创作手法,是三爷爷留给我最珍贵的东西,它们见证了我青春年少学艺的时光,也带我领略到色彩斑斓的陶瓷文化。
《溢彩》25.6cm×22.9cm 施于人作品
三爷爷施于人1948年考入国立艺专(中国美院),195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4年毕业留校中央工艺美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一年。1955年教育部调派组建景德镇陶瓷高专。
27岁,三爷爷便到景德镇陶瓷高专任教。他按中央美院模式进行教学,很快就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陶瓷人才。1958年,院系调整,成立“景德镇陶瓷学院”,他作为建校人士之一,也是陶瓷设计专业的带头人,负责当时教学计划的制定及课程安排。
图片来源: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施于人作品
投身陶瓷教学的三爷爷身体力行地对学生们进行教导,为了普及陶瓷技术,他还编写了《陶瓷彩绘》、《景德镇的青花瓷》。其中,《陶瓷彩绘》首次系统地阐述解析陶瓷彩绘的每一个步骤,这本书至今还是陶瓷专业学生们的必读之物。此外,他还在《景德镇陶瓷》、《陶瓷》、《实用美术》上发表众多学术论文,多角度阐述对陶瓷艺术的研究。
《蓝风系列》32.6cm×13.3cm 施于人作品
对于创作来说,三爷爷在世时一直很热爱民间艺术,也很尊重传统工艺,景德镇的许多老艺人都与他有很好的关系,也有很深的交情。
施于人在创作景施蓝作品
他持续不断学习这些老艺人身上的技艺,并在青花瓷、剪纸、蜡染、木刻或其他传统民俗作品中裁剪片断,然后仔细有序地将它们一张张地组合起来,成为器皿的表皮,这种拼接技法打破了几何空间对称性的局限,重新生成美丽而持久的空间。
施于人作品
同时,他还十分热爱古彩,“五彩”和“斗彩”是他最为喜爱的陶瓷装饰,他的作品突破传统陶瓷自立性,从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用点线面的构成法则和融化一切的形式美规律来经营布局自己的纹饰。
这种糅合了民间艺术和文人艺术的精粹,带来了景德镇瓷器设计的“大爆炸”,也成就了他在陶瓷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独特地位。
《蝶恋花》施于人作品于我,三爷爷是我走进陶瓷世界的领路人。
施于人外出写生
《蓝风系列》19.8cm×26cm施于人作品
《嬉游》《大吉》施于人作品
施于人与壁画《森林之歌》合影
在他短暂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由他主创的大型壁画群《森林之歌》至今仍然装饰着首都国际机场。
施于人作品
三爷爷认为,如果没有新内容的挑战,传统不过是只干瘪的空壳。对旧“东西”的“引用”,将过去和现在永远地联系在一起。这种创作思想也一直影响我至今。
《连绵》 施于人作品
施珍作品
《憩》直径13.5cm 施于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