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登艺术殿堂,也能进寻常人家 越窑青瓷“秘色重光”前路可期
2017-12-06 16:02:08 来源:宁波日报 2017年12月5日
1800多年前的东汉晚期,慈溪上林湖畔炉火熊熊,越窑青瓷在此烧制成功,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瓷器。一直到南宋初年,在千年的历史长河里,这里薪火不绝,制瓷业盛极一时。
此后的800多年里,上林湖经历了人去窑空的没落。2001年开始,窑火在湖畔重燃,一双双巧手,再次“化土为玉”。以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为支撑,慈溪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为保护和传承本地优秀文化遗产努力着,沉睡已久的越窑青瓷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发掘青瓷遗产、普及青瓷文化、加快申遗步伐、促进产业发展,四轮驱动,一路疾驶。既能在故宫斋宫举办“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发现与再进宫”特展,也能成为市民餐桌上的杯盘碗碟,越窑青瓷,正从艺术殿堂走进寻常百姓家。
传承技艺复兴青瓷 文化珍宝家喻户晓
上林湖越窑遗址完整地展现了越窑从创烧、发展、繁盛至衰落的整个历史轨迹,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上林湖越窑遗址是我国现存青瓷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烧造沿用时间最长的窑址,自创烧以来一直引领国内外制瓷技术发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建明博士曾这样说。
越窑青瓷不仅上贡朝廷,还远销海外,被誉为“海上陶瓷之路”的开拓者,上林湖也因此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
慈溪市委市政府把发掘、传承青瓷文化,作为加快文化建设和推动地方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慈溪有‘青瓷、围垦、移民、慈孝’四大地域文化,而青瓷文化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产业价值而愈显珍贵。”慈溪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人说。
复兴千年越窑青瓷,重在传承。近年来,慈溪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挖掘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瓷制作技艺传承人,确保青瓷制作技艺薪火不息。这批传承人在不断提升自身技艺水平的同时,将青瓷制作与学校教育相结合,逐渐走出一条技艺传承、文化传宝、打响品牌、开拓市场的青瓷发展之路。
2001年,慈溪市越窑青瓷有限公司恢复了中断800多年的越窑青瓷生产,成功仿制了鸡首壶、八棱瓶、三足蟾蜍等精品。2011年,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孙迈华,这位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传承人,既是越窑青瓷“回归”的见证者,也是越窑青瓷有限公司的创建人。目前,他的公司陆续开发出传统器型的仿制品,还能根据客户要求的样式、图案烧制新品。让孙迈华欣慰的是,他的儿子孙威和儿媳妇谭静如今也继承父业,致力于传承越窑青瓷文化。作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慈溪市青少年教育基地,慈溪市越窑青瓷有限公司一直向社会公众敞开大门,孙迈华一家经常受邀为慈溪多所学校上课。
与孙迈华父子一样,施珍也是传承弘扬越窑青瓷文化的“排头兵”。1997年,作为我国第一个陶瓷美术领域的交换生,施珍赴韩国首尔产业大学陶艺科进修。2011年学成回国后,她成立了上越陶艺有限公司。在经历了无数次“是先走市场还是先要艺术”的心理斗争后,她最终选择“沉下心来”,潜心研究探索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的传承创新。
“古窑薪传,青瓷增辉”,这是施珍在微信上的个性签名。创作之余,她还致力于青瓷烧制技艺的公益传承。在研究所的二层小楼里,时常可以见到成批的陶艺小“粉丝”,施珍免费提供陶泥和烧制工具,教孩子们读懂青瓷内涵。“传承就是要承上启下。”她说,“教这些孩子跟艺术创作一样重要。”
越窑青瓷的传承不仅体现在烧制技艺,而且体现在文化艺术的交流传播上。从2011年开始,慈溪每隔一年举办越窑青瓷文化节,一场场深入浅出的讲座、一场场令人流连的展览,让越窑青瓷走进了千家万户。如冰似玉、捩青融翠、温文尔雅……当一件件作品进入市民视野中时,这些描述不再是书本里不可捉摸的形容词,而是成为可以具体感知的美。“近距离观赏越窑青瓷柔和的光泽、优美的曲线、文雅的气质,以及它与书画、音乐、茶道、花道的完美融合,在与艺术家的交流对话中,我为家乡的青瓷艺术感到自豪。”李小姐是位教育工作者,她从不缺席越窑青瓷展览。
去年8月,慈溪正式全面启动上林湖越窑遗址申遗和上林湖越窑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慈溪市干部和市民为保护和传承这座城市的优秀文化遗产不遗余力。
传承文化和发展产业兼得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曾是皇家贡品,寻常百姓难见真颜;曾经炉熄火灭,800年里不见真品。
2013年,慈溪市出台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市财政每年斥资1600万元用于支持新兴文化产业和非遗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这其中也包括青瓷产业。同时全力培育和引进各级工艺美术大师。
目前,慈溪从事青瓷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和单位不断增多,与各国间的合作、交流也日趋常态化和多元化,产品逐渐从以观赏价值为主的工艺品发展到以实用价值为主的日用瓷。去年,在慈溪市越窑青瓷有限公司对外销售的各类青瓷产品中,越窑青瓷茶具销售额占到公司产品总销售额的一半以上。“我们公司既有上万元一件的高端青瓷工艺品,也有几百元一件的青瓷日用品。”孙迈华说,公司在推广传播越窑青瓷技艺、进行作品创作的同时,一直致力于相关产品的市场化探索,前几年设计的产品“挂盘”受到市场欢迎,而这几年茶具类产品市场反响很好。
在慈溪,像越窑青瓷有限公司这样专业生产青瓷器具的企业和烧制技艺研究所有20余家。该市还建有青瓷制作体验、传承基地8家,青瓷主题综合创意园区2座,拥有“上林湖”“上越”“龙腾”等多个知名青瓷品牌,青瓷产品年产值3000万元。
“有生命力的艺术品不仅属于博物馆,也应该在寻常百姓家看到。”施珍说,在她的展厅中,有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也有可以走入寻常百姓家的礼品杯、礼品茶具等实用器物,同时也接受个性产品的定制。“发展产业化道路,不仅可以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还可以在经济上反哺非遗项目的保护、发掘和继承,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政府起灶,众人拾柴。虽然与龙泉、景德镇的陶瓷产业相比,慈溪的青瓷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沉寂800余年的越窑青瓷已在窑火中涅槃重生。
走进上林湖越窑遗址,实地探访沉睡中的青瓷碎片;或是在拉坯机上,体验水与泥的交融;或是在街头的LED屏上,驻足观看一段关于青瓷历史的3D动画宣传片……越窑青瓷,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走进了市民生活的角角落落。
“推出青瓷日用品是我们青瓷产业化的一种尝试。”慈溪慈宁秘色瓷研究所负责人邵文学说,产业化一直是传统工艺制品难以跨越的门槛,尤其像越窑青瓷这样曲高和寡的艺术品,只有让它们回归到百姓日常生活中,才能把产业继续做大。
如今的越窑青瓷,不但出现在博物馆,还出现在展览会,甚至实现了“线上”销售。目前,慈溪几家大型青瓷器具生产企业已在天猫开出旗舰店。
在一个展会上,慈溪市民李渊拿着精致的青瓷碗翻来覆去地看。“一套12只的莲花造型的上林湖青瓷碗只卖380元?”她早就听说过上林湖畔一些青瓷研究所和企业复原了失传的越窑青瓷制作工艺,但大多是艺术品,价格很高,没想到现在还开发了日用品。
记者发现,越窑青瓷已成为慈溪人最常见的“伴手礼”。身在异乡回家探亲的慈溪人,高考登榜准备远赴外地求学的青年,总要在行囊中放入几件越窑青瓷工艺品,“送人,既漂亮又实用,还有品位,更能彰显慈溪的文化底蕴。”言语之间是满满的家乡自豪感。
打造青瓷“朝圣”中心 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这些年,慈溪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合力推进越窑青瓷产业化、市场化,虽然现在东风正浩,但也存在不少瓶颈。
首先是缺乏人才。目前,宁波的陶瓷制作界只有一位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和三位宁波市工艺美术大师,仅凭这几位传承人,要做好“母亲瓷”的保护发展传承,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是影响力不够。越窑青瓷是中国的“母亲瓷”,但知名度有限,外地人来到宁波想买越窑青瓷,却问不到、买不到。
三是缺乏越窑青瓷本土化的代表性产品。景德镇陶瓷和龙泉青瓷等外地窑口青瓷占领了宁波大部分的青瓷市场份额。施珍告诉笔者,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根子在于越窑青瓷缺乏叫得响的代表性作品。
只有将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结合在一起,越窑青瓷才能重现辉煌。近年来,慈溪积极推动青瓷产业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扩大产业的延伸价值。
针对青瓷产业基础薄弱、资本投入不足、发展要素缺乏等问题,慈溪市委市政府历时三年,精心设计建设了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将于明年交付使用并对外开放。作为慈溪市功能聚合的高端青瓷文化主题新空间,该园将重点打造越窑青瓷研究、创作、孵化、青瓷制作技艺传承示范基地和国家级青瓷文化体验基地,逐步发展成为集展示、科普、体验、交易、休闲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主题园区。
同时,这里将整合上下游平台资源,为入驻的青瓷企业提供集创意研发、生产实践、交流培训、收藏展示、资源交易、信息共享等综合性产业服务,同时通过出台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努力为青瓷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投资生态环境。
“条件成熟后,我们将以上林湖越窑遗址为核心,以传承园和越窑博物馆为两翼,将慈溪南部山区的青山绿水串珠成线,整合周边丰富的文化、体育、休闲、旅游资源,打造一个风景怡人的越窑青瓷产业小镇。”慈溪市相关负责人说,未来,这里有望成为青瓷的“朝圣”中心。
上林湖越窑遗址申遗之路
2003年,慈溪市启动了上林湖越窑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以公布实施的《上林湖越窑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为纲领和依据,扎实推进上林湖越窑遗址的保护管理和申遗工作。2005年,上林湖越窑遗址入选“全国百大遗址”;2006年、2012年,两次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6年被列入“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遗产点名单和《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去年8月,上林湖越窑遗址被列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联合申遗点,获得历史性突破,上林湖越窑遗址申遗暨上林湖越窑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也正式全面启动。今年12月,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