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一瞬,《她在灯火阑珊处》
2017-12-02 11:22:13 来源:微信公众号 2017年12月1日
面对青瓷,我只是一个手艺人。
手艺人的心灵之想,体魄之劳,皆凝于十指之间。
心手合一,心手两忘,浸入青瓷的世界,方能感受到那一股来自遥远的充满魔力的力量。
创作间隙,一杯茶,一注香,静坐,听,时间静静地流淌而过。
这种独处的时刻,让思绪飘远,让身心放空,和青瓷对话,和自我对话。
这是我独处的习惯。
有人曾问我,做了这么多年的陶瓷工作,会不会厌倦?
厌倦未必有,孤独却常伴。热爱一件事,做到最后,逐渐就成了日常,成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如此何来厌倦?而孤独,正如叔本华说的,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是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的。
手艺人的一生,本就是和自我相处,持续不断的过程,如此方能创作作品,在时间里开出美丽的花。
人的心灵之想,体魄之劳,皆凝聚于十指之间。
心手合一,心手两忘,这也是青瓷手艺人的写照。
在青瓷面前,我不是我,而是手中作品的一部分,我的所思所想,似乎都能在青瓷里找到最终的归宿。
正如和这件青瓷瓶——《她在灯火阑珊处》的相遇。出窑那一刻,一眼过去就被吸引,那种感觉恰如“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转身相望一样的心安和快乐,是无法形容的。
音符动态简约分割线
器之型物之身
安坐,与之相对。如好友,如自我,如自然,如梦境,凡此种种皆涌至心头。
这件作品器型的选择和《上林随想》一致,柔美而秀丽。是器型的延续,也是内容的延续。如果说《上林随想》是一抹淡远清风般的风光,那《她在灯火阑珊处》便是风光落入人心所激起的无限感悟。
器,是承载,是容纳,是展现。
器型是传统柳叶瓶的变化和改进,短颈,丰肩,若柳叶。肩部线条平滑,如美人肩般秀美。用这样的器型去表现唯美的,虚无缥缈的感受再恰当不过了。
器之釉物之色
青瓷釉色的美是一言难尽的。
我一直执迷于青瓷的釉色,那种如深潭般的宁静,如美玉般的温润,穿越时间,永恒不朽。上林湖畔则是我作品釉色的故乡,用它去展现,去表达上林湖,对于我来说更加有意义。
窑变而来的釉色,青黄交融间,透亮的底釉上,思绪若水墨入水而散,如思绪如风缥缈,也许很多情感难以言状,我庆幸,手中的青瓷把我的所思所想那么贴切地表达出来。
因为釉料中包含各种金属元素,因而瓶上会有一些特别的釉色,如蓝色、紫色、黑色、黄色,它们有时候像一朵朵花,有时候像一尾尾鱼,欣赏之余,总有不同的发现。
令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火之舞物之魂
青瓷的艺术,绝大程度上是火的艺术。
这种窑变而来的纷繁常常超出我的控制之外,好像和自然一起合力完成的一件作品。
我融入的是情感,自然给予的反馈是变化和无常。
好似一曲交响乐,毫无预设地奏响。
不同的温度会对青瓷最后成品的釉色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控制好温度,然后看看最后火将给我们带来何种惊喜。
青瓷之于我的意义不言而喻,我时常想,青瓷之于别人呢?
我希望带给观者的不仅仅是一件摆放妆点的器物,而是一种美,这种美透过不同人的人生经历折射出来的,带有各自独特闪光;我还希望带给观者的是一种文化,这源远流长的青瓷文化不应该只被少数人知晓和喜爱。它值得更多的人去感受,去了解。
《她在灯火阑珊处》,只需你偶尔的一次回眸,或许能结下一段美好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