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一辈子只能干好一件事把“匠”字做到极致也是好事
2017-01-10 15:09:15 来源:现代金报 2017年1月10日
为了领悟古人的制作方式,施珍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开栏语
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为凝练出具有宁波特色的“港城工匠”精神,宁波市总工会、宁波市经信委、宁波市人社局联合发起了“寻找身边工匠”活动,并经过社会公开征集,层层筛选,于去年底正式公布首批50名“港城工匠”名单。
很多看起来冷门,或者带有刻板印象的蓝领岗位,走出了一个又一个纯粹的匠者。尽管来自不同的行业,但均是掌握高超技艺、从事本工种15年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劳动者。让我们来一睹他们的风采吧。
沿着慈溪观海卫镇西南方向,距离清流澄碧的上林湖1公里不到,有一个小型的陶艺博物馆,里面清一色是青瓷作品,其中清雅古朴的越窑青瓷秘色瓷,都出自一人之手。
2016年,对于“非遗”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施珍来说,是个极不平凡的一年。作品《牡丹玉壶春瓶》入选杭州G20峰会国家元首贵宾厅展示,古法技艺的创作让外国人赞叹连连。更让她欣慰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匠人和匠人精神赢得越来越多的尊重。
越窑青瓷进了杭州G20峰会国家元首贵宾厅
器形高大,釉色通透,瓶身上的牡丹花雍容华贵,活色生香……2016年,杭州G20峰会国家元首贵宾厅,出现了一件传承越窑青瓷古法技艺的作品。
瓷器取名《牡丹玉壶春瓶》,为高级工艺美术师、慈溪市上越陶艺研究所所长施珍设计。外国友人看了纷纷竖起大拇指赞叹。
峰会结束后,这件作品被带回了慈溪,记者见到,牡丹玉壶春瓶采用经典传统的玉壶春形状,创新运用了堆雕、阴刻、半刀泥等手法,突出了主体图案牡丹的雍容典雅、高洁富贵。
据说,作品从一开始参选,到历经层层挑选,最终传来入选的消息,施珍内心是十分激动的。
“这是对我作品的高度认可,也是越窑青瓷对外宣传、展示的一个绝好机会。”作品布展后,施珍曾前往参观,“现场展出的都是各个工艺美术门类的优秀作品,越窑青瓷作为慈溪文化的一张金名片,也位列其中,我心中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
设计者“中西合璧”,作品曾获多项大奖
余姚籍的施珍,走上陶艺之路,坚持了29年,一个人不得不提,“我的三爷爷施于人是中国现代陶艺教育理论家、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因为家里有这个氛围,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研究这些瓶瓶罐罐。”16岁时,她随三爷爷远赴景德镇求学,之后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设计专业。1997年,作为我国第一个陶瓷美术领域的交换生,施珍赴韩国首尔产业大学陶艺科进修,随后到台湾做交流。2000年,施珍学成归来,又一头扎进了钻研青瓷烧制技艺中。
和很多从学徒做起的陶艺大师相比,施珍不仅有着稀有的中西合璧的“学院派”背景,更难得的是,她还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青瓷协会会长徐朝兴唯一的女弟子。
近年来,施珍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其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作品《越窑青瓷上林随想》被浙江博物馆收藏;作品《缠枝玲珑双耳瓶》获浙江省民间文艺最高奖“映山红奖”;还有《双龙戏珠》、《金鱼双耳瓶》、《越窑系耳纹草洗》等作品都纷纷获奖。
没有太多资料可寻,租简陋厂房自己琢磨
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上林湖畔的越窑龙窑里烧制成功。外行人看越窑青瓷,认为造型简约,炮制起来应该不难。但其实,为了领悟古人的制作方式,施珍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因为没有太多资料可寻,我租了间简陋厂房,烧窑、制窑,全靠自己琢磨。”谈到烧制的过程,这位匠人话匣子打开了,“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烧制过程中任何一点细微差别,都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一般一个窑子要烧制12个小时,全程人不能离开,随时调节温度。”
她坦言,在这过程中,也有过放弃的念头。除了无数次烧制的失败,还有无心照顾家人,女儿发烧了,父亲住院了,甚至自己病倒了。不过,想到这是自己一生热爱的陶瓷事业,再大的困难都会变成激励自己的动力。最终,经历了种种困难,施珍烧制成功的第一件作品出炉。
一辈子干好一件事,把“匠”字做到极致
“什么样的人能叫匠人?”“工匠精神又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有的说,是务实;有的说是精益求精。在施珍眼中,匠人是一种信仰,一个追求,一门手艺和一份事业。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定义方式,很难真正统一。
她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在陶瓷界,有的人专注于仿古,将老祖宗的文化原汁原味保留;有的人热衷一定的创新,对技艺再创造。无论哪一类,都配得上匠人的称号,值得大家的尊重。
“就算一辈子只能干好一件事,把‘匠’字做到极致也是件好事。”施珍笑说,自己并没有异于常人的能耐,只是对于钟爱的东西,愿意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做。因为自己知道,没有清寂的执着与坚守,没有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创造不出好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