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越窑青花 深圳文博亮相
2016-09-19 10:18:27 来源:微信公众号 2016年5月16日
引 言
越窰青花瓷器的釉下彩装饰工艺传统认为在二晋时期(公元265年-402年)由浙江越窑先民创烧成功。时至1987年在南京市长岗村六朝墓地出土的越窑青瓷釉下褐彩盘口壶(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证明越窑先民早在东汉(公元25年-220年)已经熟练掌握瓷器釉下彩装饰工艺。
可以想见,大约在二千年前,浙江越窑的先民们在长期制造瓷器过程中,发现含铁量较高的釉料施在瓷坯上,烧成后呈现的黑褐色在瓷器装饰上具有很强的装饰美化效果,于是在越窑先民的手里一件釉下彩瓷器首先在二千年前浙江大地上诞生。
2016年5月16日,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深圳文博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落下帷幕。
上越陶艺研究所凭借陶瓷艺术家施珍独特的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和一组组连接古今的青瓷作品,被宁波连续三年选为深圳文博会的参展作品,今年又一次在深圳文博会的舞台上精彩绽放。此次作为宁波展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施珍的青瓷作品不仅向中外客商展现了宁波精湛的越窑青瓷技艺,也让更多的人爱上了她独特娴熟的越窑青花技艺。
“永不凋谢的青花”
釉下彩钴料在高温烧成后的瓷器上呈现出蓝色,古时称这种蓝色谓之"青花",沿用至今的。釉下青花瓷器虽然着色单一,但以其清秀美丽广受世人喜爱,又以其无毒、耐酸耐磨,釉下蓝色经久不退。故享有"永不凋谢的青花"之美誉。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后走向衰败,不觉间越窑青花技艺也慢慢失传。
陶瓷艺术家施珍对唐代的青花十分着迷,在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后,她把越窑青瓷和传统青花元素相结合,演绎出了“当代越窑青花瓷”,她的这个大胆设想一度被列为了宁波市重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项目。最终,她以自己扎实的美术功底,在越窰青瓷上恢复了青花的艺术。
施珍出生在陶艺世家,从小就随祖父学艺,从而打下了釉上绘制技法的基础。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设计专业毕业后,施珍又远赴韩国首尔产业大学及台湾学习深造,系统的学习了陶瓷设计制作的理论和技法,练就了深厚的陶艺制作及彩绘功底。
学成归国后,施珍便一心扎在上林湖畔潜心钻研青瓷烧制技艺,逐一破解了陶土配方、釉料和火候等难题,综合运用装饰、雕刻、景德镇传统彩绘等多种技法,并在造型多样性、釉色多元化、烧制技术节能改良等方面不断创新,其创作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
这次参展的作品就是她独具特色的越窑青花茶具《夏婴》。
《夏婴》展现的是孩提时光的天真烂漫。整套茶具的工艺细节,带着清澈的水光和岸边野花的芳馨。越窑青花是整套茶具的独特之处,在青绿偏黄的底色上,青花赋予了整套茶具生动的灵。青花的点缀,多少,浓淡都影响着整个作品的观感。这组作品里,青花的浓淡把握,用量的控制都令人惊喜。
在清风习习的盛夏傍晚,河边成排的柳树在风中婆娑摇摆,树下孩童自顾自地快乐嬉戏。青花的装饰打破了青瓷传统的单一风格,让唐以来就已遗失的越窑青花重生,这也是施珍的创新突破为越窑青瓷带来的新发展。而她娴熟的青花装饰技艺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高:15.1cm 宽:9.9cm
茶壶造型优雅,茶壶盖的周围随意描绘的青花犹如茂密的树荫。壶身描绘的柳树轻轻飘扬,池塘波光粼粼,孩童嬉戏,那抹散在天边的晚霞渲染了孩提时光的无忧无虑。青花的装饰如行云流水,十分顺畅,这也是施珍强大的美术绘画功底的体现。
高:7cm 宽:9.3cm
公道杯的设计别具一格。杯沿用青花作为装饰,飘扬的柳叶下,孩童光着脚丫,踩在软绵绵的青草上,互相嬉戏。公道杯两边的握手处涂抹青色,圆润的造型像是荷叶,冰清玉洁。
茶杯:高:3.9cm 宽:7.9cm
盏的设计新颖别致,杯沿用倒挂的青花加以修饰,犹如茂密的杨柳。
茶托:高:1.4cm
杯托的外圈,画以青花,杯托中心配以湖水般的底色,整个杯托犹如一方水草茂密的池塘。
施珍的作品运用了现代制作设计工艺,既有所传承又有所创新,把最权威的法门寺出土的越窑青瓷古朴典雅的“三美”,即材质釉色美、器皿装饰美、工艺美术美这三种艺术特征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器皿装饰上,尤善于利用青花的清丽雅致来衬托青瓷的莹润质感,两者相得映彰。
施珍的目标是让越窑青瓷重新走向世界,通过深圳文博会的舞台,我们相信更多的目光将聚集到拥有千年历史的越窑青瓷上。而有着“美妙动听故事”的上林湖越窑青瓷,在许许多多像施珍一样的陶瓷艺术家们手里,将焕发出新的光彩。
End
历史〡文化〡传承〡创新
越州古窑薪火相传,上林遗址青瓷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