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九三学社社员施珍: 我用匠心“化土为玉”
2016-09-17 17:56:41 来源:团结报 2016年8月2日
“于我,匠心是一种信仰,一种手艺,一种事业,是我不断追求的执着。”5月25日,在浙江宁波总工会“工匠精神”座谈会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技艺传承人、上越陶艺研究所所长、浙江九三学社社员施珍这样诠释自己所理解的“匠心”。
1追随大师学习技艺
“三爷爷在创作古彩《蝶恋花》时,那个情景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他全神贯注地在作品上勾勒线条,对艺术的追求到达了极致,一个线条最多会有十几次修改,对粗细的把握,只要稍不满意,就用丝棉擦去重来,整个作品上的线条有上千条。”施珍所说的“三爷爷”正是中国现代陶艺教育理论家、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的创始人之一施于人。于外人,施于人是当代首屈一指的陶瓷艺术家;于施珍来说,他是一个将陶瓷艺术爱到骨子里的老人,并带领她一起走进陶瓷艺术的殿堂。
施珍16岁,跟随施于人赴景德镇求学,后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设计专业。多年来,她一直在三爷爷身边,耳濡目染,一边感受着中华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边被老人专注于制作和创新陶瓷的匠人精神所折服。
1997年,施珍作为我国首个陶瓷美术领域的交换生,赴韩国、台湾做文化交流。之后,她又前往龙泉,拜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成为徐大师唯一嫡传女弟子。
在她的学艺生涯中,无论是三爷爷施于人教授,师傅徐朝兴先生,亦或韩国一流的陶艺教授韩枫林,还是台湾遇到的陶瓷艺术家们,他们的坚持、专注,谦恭、自省,敬畏、入魂都深深影响着施珍。“看似他们只是在用手制作一件作品,其实他们往陶瓷中灌注了灵魂,每件作品都被赋予了生命力。”
回归初心打造作品
2
宁波慈溪的上林湖畔,是中国越窑青瓷的发祥地和著名产地,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上林湖畔的越窑龙窑里烧制成功。而施珍从小就在上林湖畔的外婆家长大,湖面荡漾的涟漪、绵延不断的远山、岸边散发着美丽光彩的碎瓷片,这一切都是多年来让在外求学的施珍魂牵梦绕的。
在师从徐朝兴后,为了研究越窑青瓷,追随儿时记忆的脚步,施珍重回上林湖。一切从零开始,她租了一间阴暗潮湿的简陋厂房,终日将自己关在其中,烧窑、制窑,样样粗活自己来。瓷器是火的艺术,1340摄氏度的高温下,烧制过程中任何一点细微的差别,都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尽管施珍收集了许多青瓷碎片,但因缺乏考证资料,烧制的瓷器总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她一度陷入了困境。再加上没日没夜的制瓷、烧窑让她无心顾家,那段时间女儿发烧,父亲住院,自己几次累倒,几次想放弃。“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那段日子不可思议!”回首往事,施珍脸上却云淡风轻。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这句话来形容从上千度高温火焰下烧制出来的瓷器再合适不过,在历经无数次失败后,施珍在上林湖边的第一件作品《上林随想》烧制成功,瓶底至瓶口,由深色往浅色过渡,仿佛墨汁浸染,就如上林湖面漾起青色的波纹与远山的呼唤融为一体,瓶颈则如同江南女子的脖颈,纤细、温润,给人以柔美的观感。“每每看到这件作品,着实让我内心舒畅。抛开一切冗杂的琐事,尽情地将想法投进思想的湖水里掀起阵阵涟漪。”施珍说。
《上林随想》有着施珍赋予它的独特美感,也是孕育着施珍风格的雏形,是传承之后的一种创新,这件作品被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
破解奥秘重现“秘色”
3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瓷器艺术,古人对越窑的评价极高。“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这首诗就是专门形容越窑中的秘色瓷。
然而,秘色瓷之所以被抬到一个神秘的地位,主要是技术上难度极高。青瓷的釉色如何,除了釉料配方,几乎全靠窑炉火候的把握,要想使釉色青翠、匀净,而且稳定地烧出同样的釉色,那种高难技术一定是秘不示人的。
于是,破解越窑青瓷秘色瓷的奥秘成了施珍新的研究目标,为了研究古人,她在上林湖畔捡了数不清的瓷片。“烧制秘色瓷,贵在原汁原味”,施珍一直以上林湖、杜湖的泥土为原料,以周边的石材、矿物作为釉料,进行反复尝试。
三爷爷施于人曾告诫施珍,“若不知古,无法传承;若只守古,将与时代脱轨”。施珍明白,想要烧制秘色不能仅局限在仿古,她试图在理论研究方面找到突破。根据最权威的、1978年西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3件秘色瓷来看,她把越窑青瓷的“三美”特征归纳为:材质釉色美、器型装饰美、工艺美术美。
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础,再经过多年尝试,施珍终于将越窑的“秘色”淋漓尽致地诠释出来,失传千年的古老技艺重见天日。
如今,施珍烧制的青瓷作品渐显诗中“千峰翠色”的特点,再加上装饰、雕刻、景德镇传统彩绘等多种技法,让她的越窑青瓷作品不同于造型统一、颜色固定的传统青瓷作品。
施珍把越窑青瓷和传统青花元素相结合,演绎出“当代越窑青花瓷”,这个大胆设想被列为宁波市重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项目。
在慢慢琢磨改进工艺的过程中,施珍的内心也日益沉稳自信。“做青瓷永远急不得,从采土、淘洗、成形,再到修胚、补水、素烧、描绘、上釉,最后进窑烧制,每一样都要做到最好。”有时候为了完成一件作品,施珍会耗上几个月时间,日复一日无悔的投入,让她拥有了一颗坚毅的匠心,在青瓷文化的土地上默默开垦。
成立“上越”传承“匠心”
4
2010年,在上林湖畔,施珍有了自己的陶艺研究所,并取名“上越”。
在她的研究所里,可以看到她的历年作品。这些作品犹如施珍的孩子们,从如何构思到诞生,她件件如数家珍,作品背后则是多项重量级的奖项,不少作品还被浙江、台湾等多地博物馆收藏。
研究所成立后,施珍先后收了不少徒弟。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技艺传承人,施珍不仅对技艺有种极为严谨的苛刻,她还以身作则,对徒弟们毫无保留地教导,培养他们专注、用心做陶瓷的基本品质。
近日,宁波市政府在拍摄美国时代广场播放的宁波城市宣传片时,特地来到“上越”取景拍摄,摄制组认为施珍能代表宁波传统手工艺人的新生力量,同时她的作品承前启后,直观上带给全世界人们对中华传统美好事物的向往。
“化土为玉”一词是对陶瓷艺术独有的美誉,艺术家们将不起眼的泥土经过巧夺天工,创作出同玉一样无价之宝的陶瓷艺术品。“我愿拥有一颗纯粹的匠心,化土为玉,让消逝了千年的越窑青瓷重新焕发新的光彩。”施珍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