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工匠
2016-09-17 17:32:37 来源:宁波通讯 第8期
细细寻找,我们身边不乏港城工匠精神的人物,他们默默地奉献于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他们就在我们身边……
施珍:贯穿一生匠心执守古朴典雅
“我的老师韩枫林说过,每个陶艺家的人生都应该有一个主题,贯穿陶艺家一生的创作。而我的主题,是保持越窑青瓷的古朴和典雅。”施珍是慈溪市上越陶艺研究所的所长,作为陶艺工匠,她潜心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的研究与创作,入行至今已有二十余载。
提起与陶艺结缘的契机,施珍的脸上写满了对三爷爷施于人的怀念。施于人是中国现代陶瓷艺术教育理论家、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的创始人,也是施珍走上陶艺之路的领路人,“16岁时我随他远赴江西景德镇求学,一直在他身边耳濡目染的我,感受到了陶艺文化的博大精深外,更被他专注于创新和制陶艺的匠人精神所折服。”最终,施珍考入了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学习陶瓷设计专业。1997年,作为我国第一个陶瓷美术领域的交换生,施珍赴韩国首尔产业大学陶艺科进修,之后她又在台湾做了四年陶艺老师。
“离开家乡越久,对家乡的热情就会越深。”于是,2000年,施珍学成回国。“为了研究越窑青瓷,我在上林湖畔租了一间阴暗潮湿的简陋厂房,烧窑、制窑,做起了粗活。”有时候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她会耗上几个月时间,日复一日无悔的投入,让她拥有了一颗坚毅的匠心。
终于,在接受了无数次的烧制失败后,她的第一件作品《上林随想》烧制成功,并被浙江博物馆收藏,就此,她的青瓷之路扬帆起航了。
2010年,她创立了上越陶艺研究所。在创立研究所后,她开始潜心研究探索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的传承创新。
施珍的团队,除了有技艺纯熟的老员工,还特别招收了美术专业出身的大学生,到现在为止,她已经收了四位徒弟,学校中听过她教导的学生更是数不胜数。“让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在家乡传承下去,是我的‘中国梦’,我希望在越窑青瓷文化延绵不绝的历史里能够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康荣:积极创新写“传奇”
王康荣是宁波港铁路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自1980年正式从事铁路信号工作起,36年来,在见证宁波港铁路信号从纯手工操作到全数字化操控之华丽转身的同时,王康荣和以他名字命名的“王康荣工作室”留下了一个个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传奇”故事。
思想决定出路,视野造就未来。2011年,铁司机关安装电子自动响铃,能按设定时间工作的响铃器引起了他的兴趣。回家一查,原来奥妙在一块小小的单片机。王康荣马上报名参加了宁波市职业技术中心开办的单片机基础班学习,为了搞清楚某个操作指令,他经常跑到宁波大学当面向老师请教。半年后,他不但基本掌握了单片机的原理,还能进行简单设计,跨入了“数码”技师的行列。如今,铁司已有5个重大项目的技改融入了王康荣来自单片机的创意。
2014年起王康荣投入大量精力自主研发LED信号灯,很快研制出了第一代产品并投入使用,一年可为公司节省维修成本两万余无。2015年,他又在第一代的基础上再次研发出“第二代”LED信号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装了独立的透镜、散热装置,并单独设计了稳定的电源供电装置,走在了全国港口铁路的前列。从2012年到2015年,“王康荣工作室”共完成创新成果36项,其中,铁路道口LED灯板成果获中国港口科级进步三等奖。
在带领工作室成员创新之余,王康荣认识到必须加快培养技术“新生代”。 2012年下半年起,他与工作室的技师开设了“星期五技术讲堂”,探索前沿技术学习方法,在一线职工中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日常学习。至2015年底,由王康荣主讲的“星期五技术讲堂”达 87堂,培训职工600余人次,至今已有18名职工获得高一级岗位资格。
在本职岗位上积极创新,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帮助社会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王康荣的梦想很朴素,也很远大,这一切都源自他心中的一个信念——创新是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
人物榜
胡乃焕,浙江人和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工艺设计部职员,在他的带领下,工艺部无任何安全事故发生,完成工艺设计几十项,工装制造共200余套,协助技术部门完成重大技术改造6项。
李建飞,宁海县有家花店插花员。联合80多名花艺爱好者创办了第一期“花语生活”,运用“互联网+”思维带动区域性的花艺生活和网络销售一体化运作。荣获2015年获宁波市“大家和”杯职业插花技能大赛第一名。
余凌波,中国电信宁波分公司话务员。在面对投诉用户时,始终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使用户能够“愤怒而来,满意而归”。荣获2015年浙江省第三届信息通信行业服务技能比武大赛个人一等奖。
马晓玮,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宁波分行柜员。坚持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揭打百张传票到单张点钞再到汉字输入练就了一手过硬的本领。荣获2015年宁波市技能竞赛传票输入第一名。
贺卿峰,宁波保税区多好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职业海淘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