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土为玉 匠心独运 “陶艺工匠”施珍与她的“青瓷梦”
2016-09-17 16:48:27 来源:浙江工人日报 2016年7月13日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唐代诗人陆龟蒙对越窑瓷的曼妙描绘。始于汉,盛于唐,烧制史达千年之久,有着“母亲瓷”之称的越窑青瓷本早已随着岁月轮回渐渐沉寂。而今,这一窑熄灭多时的火,在宁波市工艺美术大师、越窑青瓷技艺传承人施珍手中被重新点起,化土为玉。
日前,记者来到慈溪市上越陶艺研究所。幽静的室内,只有拉坯机发出微弱的嗡嗡声。施珍坐在机器前,双眼凝视着手中的黄泥,双手如母亲般温柔。在一圈一圈的旋转中,这坨黄泥逐渐升高、降低,最终在施珍的手里变为一只斗笠杯的形状。之后,它还将经历烈火的淬炼,最终成为一件青瓷作品。
施珍家学渊源,三爷爷施于人是中国现代著名陶艺教育理论家、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小时候,每到放假,她就去上林湖畔的外婆家玩。湖边清凉的碎瓷片,是她孩童时代的玩具。外婆灶前的青瓷碗,让她久久地凝视。
对青瓷的爱,为施珍插上了梦想的翅膀。16岁时施珍随三爷爷赴景德镇求学,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设计专业,1997年作为我国第一个陶瓷美术领域的交换生赴韩国首尔产业大学陶艺科进修。
“天下瓷器制作工艺大同小异,为何只有上林湖才能烧出最好的瓷器,关键在于这方水土。”施珍抱定想法,想要烧出原汁原味的青瓷,必须回到上林湖。
于是,湖边不知何时多了间简易的工棚。“不管从采土、淘洗、成形、修坯等十多道工序做了多少功夫,关上窑门的那一刻,一切从零开始。”施珍说道。
她已记不清烧了多少窑了,但她始终坚持心里的梦想:复活那“巧剜日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的秘色瓷。
“龙泉青瓷已经破解了冰裂纹的秘密,越窑青瓷为何不能破解秘色瓷的奥秘?”这是日夜盘桓在施珍心头的一句话。
“最大困难,在于秘色瓷存世很少。”施珍说道,作为当时皇家贡品秘色瓷的诞生,是越窑青瓷在烧制中产生窑变现象,“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
施珍拿出了几片她的研究标本,是对照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秘色瓷的颜色,从上林湖边挑出来的一堆碎瓷片,与自己烧制的青瓷作品进行认真比对,用眼睛感悟相似和不同之处,然后再思考怎样改进工艺流程。“龙泉青瓷已经破解了冰裂纹的秘密,我们越窑青瓷为何不能破解秘色瓷的秘密?”
“主要是要搞清楚陶土配方、釉料和烧制火候这三大问题,瓷器是一种火的艺术,烧制过程中任何一点细微的元素,都可以产出截然不同的色彩,只能不断试验。有时,一件作品要经过几十次甚至更多次的失败……”
她常常拿自己烧制的青瓷作品,与唐代秘色瓷的颜色相对比,用肉眼感悟釉色、胎质、装饰的差别,再思考怎样改进工艺流程。
“ 千峰翠色”是为秘色,几番困难重重后,施珍烧出来的作品已相当接近秘色了,累计百余种越窑青瓷精品从她手上复活。她创作的龙纹刻花瓶,在“非遗薪传——浙江青瓷精品展”中,成为浙江四大名窑中唯一获得金奖的越窑青瓷。
付出总有回报,近些年,施珍屡屡斩获重量级大奖。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特等奖、义乌“文博会”金奖、浙江青瓷精品展金奖、中国工艺美术展铜奖……她的不少作品还被浙江省博物馆、台湾会馆等永久收藏。